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坚持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办学理念,短短几年内学院开设了一批新专业,推出了一批新课程,并且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更新,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毕业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尚未毕业的詹爱凤,还没有踏出大学校门,就已经成为武商量贩在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储备干部班的学员了。这不仅意味着她尚未毕业,就业就已经有了着落,而且也充分反映出学院优化课程设置,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学院课程设置的方向。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院长张元树说,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但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应该是有差别的。商业服务学院服务社会的特点是它的直接性,在某种意义上它与社会的接触是“零距离”的。所以,我们提出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年内学院开设了一批新专业,推出了一批新课程,并且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更新。优化后的新课程达到了120门,占全部课程的33%,初步形成课程设置灵活、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机制健全的教学体系。一批新课程一经建成就成为学院的核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制冷与空调专业“双证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社会对制冷空调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双证课程”设计涵盖了工程制图、热工与流体力学、机械工学、电工电子等多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都按照基础理论学习→相关器械原理与装置掌握→工程设计与施工学习→工程实施、管理运营系统进行学习和实训教学,并且通过通用技术课程→辅助“双证”课程→核心“双证”课程→综合操作技能实训强化的培养体系保证课程有效实施,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当今人力资源过剩,用人单位感叹无人可用的就业背景下,该院的毕业生把就业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仅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还可以反过来挑选企业。
在武汉商院,能够反过来挑选企业的又岂止是制冷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一些传统专业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是“牛气冲天”,每年都有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预订”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工作不久,便作出了突出业绩。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刘敏在武汉市高雄酒店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被选派参加武汉市第十五届职工大赛,一举摘取餐厅服务的桂冠,成为全市28个“技术状元”之一,并荣获了“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专业与就业“三结合”,为学生铺就职业路。汽车销售是学院新设置的专业,但缺少专业教材、专业教师和实训场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学院领导班子认为,只要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专业与就业结合,引资引智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学院通过努力,与上海中瑞集团合作,不仅成功引资,由中瑞集团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教学实训大楼,而且还通过中瑞集团成功引进了日本丰田公司的培养体系,聘请中瑞集团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毕业生不仅能满足该集团对汽车销售人才的需求,而且成为武汉各大汽车代理商和4S店争相签约的对象。
烹饪专业在全国各商业服务学院都是传统的老专业,全国设置同一专业的学校不少于80家,但由于该院烹饪专业实施了教学与生产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培养出了人民大会堂的副总厨、“中国烹饪大师”、“湖北烹饪大师”等一批大师级人才,而且有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湖北餐饮业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黄兴国 通讯员何永生)
(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21日)